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咨询会 >> 新闻资讯 >>

百名校长话改革 | 浅谈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高中育人方式的三个转变

发布时间:2025-03-21   点击数:1
分享:

2025年是河南新高考落地实施之年。为全面展示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经验成果,我们特别推出“百名校长话改革”专题,邀请全省百名示范性高中以及本科高校负责人聚焦高考综合改革,谈认识、话体会、聊经验、谋发展,用篇篇文章呈现改革智慧。快来一起品读佳作,来一场思想碰撞吧!

 

浅谈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高中育人方式的三个转变

安阳县中学校长  王新国

 

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其改革举措对高中教育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对育人方式的变革影响尤为明显。随着高考综合改革在各地逐步推进,深入探讨其带来的影响并制定相应对策,对于提升高中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育人方式的变革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育人方式变革的指导思想。

一、高考综合改革的目标

高考综合改革旨在打破传统高考模式下单纯以知识考核为主、选拔方式相对单一的局限,把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实践型等多样化人才。

新高考建立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让高考不仅是对知识的考核,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兴趣特长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的综合考量。同时,引导学校积极开展基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的探究活动,学生可以形成与自己的兴趣相匹配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倾向,促进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传统育人方式存在的问题

高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学生思想形成、性格塑造、思维培养、习惯养成和能力提升有着深远影响。但传统教育中“唯分数、唯高考”的观念导致高中育人方式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由此带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不足。传统育人方式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导致一些学校的音体美等课程设置明显不足或者形同虚设,各学科老师仅仅注重传授知识、解题技巧,只关注分数、成绩,而轻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已经渐渐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二是新课改理念落实程度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但部分教师依然采用课堂灌输、照搬资料、加密训练等教学模式,学习效率不高。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教学内容,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主动性不强,甚至出现厌学、畏学情绪。另外教师过于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不能积极探索新高考情景设置和问题导向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

三是教学教研还不够深入,集体备课流于形式。许多教师没有养成教学反思和互相学习的习惯,在平时上课、优质课大赛时依然是单兵作战,不能充分发挥备课组、教研组的集体力量,没有形成合力。另外,忽视对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入研究,不能跨学科对校本教材、课题、实验等进行研究学习。

三、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探究

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考试评价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新高考评价“指挥棒”的调整,撬动了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综合素质评价成为衡量学生的另一把“尺子”。我们要通过转变育人内容、育人主体、育人场所等方式,进一步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束缚,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1.育人内容:从“智育为先”转变为“五育并举”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素质等现象,导致学生缺少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传统育人方式以知识为本位,忽视学生素养的提高所导致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单纯依靠智育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高中教育要围绕“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进行深化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成长为具备健全人格、良好心智、全面素养的时代新人。

育人方式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这是由新时代新形势下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要加强对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一生的奋斗奠定基石。”因此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用身边的事例,毕业生的事例,伟人的事迹去熏陶他们,逐渐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使他们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学校要不断加强音体美、劳动和科技教育,逐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健身技巧技能、艺术审美能力、劳动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严格落实音体美课程刚性化管理规定,落实好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要求,科学实施体育教育教学,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开展好各类特长学生培养,开设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艺术课程,切实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勤俭、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通过科学实践活动,进一步使学生增强求知欲、探索欲,让孩子学会理性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2. 育人主体:从“学校为主”转变为“协同育人”

教育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担任,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相互协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单纯依靠学校单方面的育人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新形势下,需要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育人联动机制,发挥育人主体整体效应,形成“联合作战”的育人合力。

家庭是一个人出生以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是一个人首先接受教育,而且又可以对其终生施教的地方。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家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意志、是非观念和品性等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有效的补充,学生发生在学校的问题往往是家庭问题的延伸。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是教师走进学生的基础工作。教师可以利用家访、家长会、微信群和家长有效沟通,充分了解学生家庭基本情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人生规划以及交友等情况,以便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社会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极为明显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学生的许多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是他们在社会的交往和活动中形成的,既有校内、也有校外;既有父母、同学、老师,也有朋友和其他社会成员;也包括电视电影、课外书刊和手机互联网等。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成人应该担负起责任和义务,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风清气正、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

3.育人模式:从“课堂讲授”转变为“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广大青年,“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强调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对学校实践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的青少年都应当在了解国情民情中磨练本领,高中教育也应该高举实践育人的大旗,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引导广大青年在实践中进一步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学生,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磨砺学生意志,塑造学生品格,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在感悟中成长。比如:通过红色革命基地参观,感受革命文化;通过民俗节气教育,强化传统文化;通过古诗文诵读系列,厚植爱国情怀;通过名家讲坛系列,增强立志教育;通过十八岁成人礼系列,强化使命担当;通过新时代乡村振兴基地学习,了解新时代农村建设伟大成就。

总而言之,高考综合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积极适应并充分利用高考综合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克服困难,积极推动高中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不断迈向新的台阶,为培养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